
嘉宾合影
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承办的“薪火相传: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与时代传承” 学术研讨会于10月24日-25日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双百行动”政府部门及基层单位和媒体等百余位专家、青年学者、乡村工作者和广大师生齐聚一堂,共话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传承。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致辞
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教授主持,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教授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教授分别致辞。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意义的主题,精准地概括了中国从“民国乡建”到“艺术乡建”的百年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波澜壮阔历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新的乡建模式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这既是对百年乡建的“传薪”继承,也是对当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本次会议“民国乡建:启蒙与救亡的艰难探索” “艺术乡建:审美与营造的当代实践”和“青年工作坊:传承与创新”三个主题论坛进行了学术研讨。其中“民国乡建”分论坛从历史视角剖析民国乡建的脉络与价值;“艺术乡建”分论坛聚焦当代艺术乡建实践,分享前沿成果与思考。“青年工坊”为青年学者与乡村实践者搭建平台,注入乡建新活力。
民国乡建:启蒙与救亡的艰难探索分论坛
以伦理为团体——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

周飞舟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周飞舟的发言“以伦理为团体”展开,探讨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理论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民国时期知识界普遍试图用西方式“团体格局”取代中国“差序格局”,而梁漱溟独特之处在于并非用西方体系全面取代中国社会结构,而是在中国人伦关系基础上创造新文化。他提出“老道理的真精神”应成为乡建根基,即以情理(非西式理智)为“理性”核心,强调克制欲望来源于良知与情感。梁漱溟构建伦理情谊与人生向上两大原则,对应儒家“仁”与“义”,并在实践中通过“乡农学校”与“新乡村组织”的四角结构(校长、校董、教员、学生)推动乡村自治建设。他强调通过推己及人、以对方为重及礼仪教化,使乡村组织在化解矛盾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在自我克制机制,从而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道路。
何以为村——梁漱溟文化乡建的实践与启示

向勇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在发言中探讨了梁漱溟以文化为核心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在中国百年乡建进程中的启示。他回溯自1924年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投身乡村实践,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建高潮的历史脉络,指出乡村建设不仅是一种社会改革,更是回应中西文化冲突、重建民族文化秩序的途径。向勇认为梁漱溟作为“最后的儒家”与文化调和派代表,将乡村建设视为破解“文化失调”、实现民族文化再生的核心路径。他通过伦理本位、礼俗再造、合作经济与组织结构创新,知识分子与农民合作等措施,试图在乡村实现社会结构重塑与文化再生。尽管其实践受限于时代条件,但其思想对当下的艺术乡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艺赋美乡村行动仍具深刻启示。
政区与社区:重看民国时期的社会学民族志

田耕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田耕从社会学史视角回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关系。他指出,当代社会学主要依赖城市规划、制图术与参与式观察等方式理解行政空间,但忽视了中国历史中以方志为代表的整体空间传统。田耕认为,民国时期社会学前辈试图通过社会调查、民族志与社区研究重新建立政区与社区之间的合理关联。其研究路径包含将不同层级的“市场”作为村庄之间的生态枢纽;以费孝通的“乡脚”概念中表达的乡镇和农村之间富有生产性,而不是基于消费的联系;以村落为中心,向上向下寻找村镇社会中的公所会社等组织。尤其李景汉的定县调查,强调“村为基层生活核心”的观点是取法方志的传统来进行描述。田耕强调,只有搞清楚乡土的社区立场,社区基础,才能厘清乡土文化,自觉的走向这两者概念的合二为一以及相互补充。
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根文化视角——从陈序经先生谈起

王洪波发表演讲
文化学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原新闻总监王洪波以民国学者陈序经为切入点,从根文化视角重新审视乡村建设运动。陈序经被视为“全盘西化论”代表人物。他先后引发四次重要文化论战,其中乡村建设论战尤具影响力。面对民国以来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推动的乡建实践,陈序经持批判立场,认为乡建不能停留于农业自足与伦理理想,应从文化根基与现代化路径重新思考。他主张中国现代化必须走工业立国之路,乡村建设应服务于全面现代化,而非复归传统。他强调乡建不能是一时运动,而应成为长期主义的国家战略,构建城乡可转化、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现代生活方式。王洪波指出,陈序经对乡建的批判并未否定实践者的努力,但提供了关于现代化方向与文化根源的深层启示。
艺术乡建视域下的民国乡村建设经验

翟志强发表演讲
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翟志强指出当前艺术乡建面临从业者对乡村认知不足、群众基础薄弱、缺乏长效机制、文化资本以艺术活动为幌子的文化休闲娱乐等现象。为此,翟志强指出国外尤其西欧的大地艺术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和追求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实验性,后经过日本大地艺术节而转化为具有浓厚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手段。他认为中国乡建理论基础在本土建构中仍显松散,存在目标指向和效果评价缺乏明确指向等诸多问题。他呼吁乡村不是复刻城市生存方式,而是融为一体构建人类合理生存方式。他通过梳理民国乡建的历史经验,呼吁应以哲学与美学为基础重塑艺术乡建的理论自觉,未来的乡建必将在继承历史智慧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三农”现代化道路。
艺术乡建:审美与营造的当代实践分论坛
从“士人艺术”到“艺术乡建”: 一条精神传承的复兴之路

渠岩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渠岩围绕当代艺术乡建的实践反思展开发言,强调当前艺术乡建正面临被误读、过度消费与景观化的问题。他指出,艺术乡建并非纯粹视觉生产或旅游经济项目,而必须建立在文化批判、社会抵抗与问题意识之上,回归伦理价值与乡村家园本质。渠岩追溯自身十余年的乡建实践经验,认为艺术介入乡村必须立足中国乡土文化的精神脉络,而非简单模仿西方或日本大地艺术模式,因为中国乡村经历了百年社会结构剧变,其“天地人神”系统遭到深度破坏,无法以节庆式介入即刻修复。他指出艺术乡建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回归和文化复兴运动,艺术乡建要重视乡村显性价值(景观、村落)与隐性价值(礼俗、伦理、家园感)的重建,并强调“士人精神”与文化自觉在乡建中的关键作用。
艺术乡建的文化理想与儒家传统的接续

季中扬发表演讲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在发言中指出,艺术乡建虽然常以视觉创作为入口,但其深层理念正逐步转向“文化修复”与“乡村伦理关系的重建”。他将当代艺术乡建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进行比较,指出两者虽同样关注乡村发展与社会参与,但当代艺术乡建在出发点、工作重心及方法上与民国时期的乡建存在差异。他认为,渠岩提出的“去视觉化、文化修复”等路径,实际上承续了儒家文化传统中关于乡村生活方式、社会教化、知行合一等价值观。季中扬通过分析德国席勒提出的“第三王国”——审美王国,即强调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人性完善和社会改造的观念,强调艺术乡建者应定位在尊重个体权利价值多元以及自由与主体的现代理念来进行社会实践。
“表述”遗产:艺术乡建对艺术遗产的活化及其问题

张娜发表演讲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娜在演讲中,指出艺术乡建实践中乡村遗产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遗产视角能纠正艺术本位倾向,帮助乡建回归乡村本位,寻找真实议题,并推动乡村在“非复古化、非全面城市化”之间走向面向未来的文化再生产。她进一步梳理艺术乡建中常见的遗产表述方式,包括视觉审美生产、节庆表演生产、公共空间改造、文创设计、研学体验与乡土文献生产等,并指出这些表述往往由艺术家主导,存在村民主体性弱化、遗产被符号化或商业化的风险。她提出,乡建者要把艺术遗产的梳理活化为己任,因地制宜的去探索一种贴地表达在地文化为主体的协商模式,促进乡村的艺术遗产的活态传承,努力实现艺术乡建者与村民的融合。
伦理图式与乡村景观

莫军华发表演讲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莫军华教授以长期深入乡村的实践与艺术哲学研究为基础,结合其走访两百余个村落的经验,系统探讨了“伦理图式”与“乡村景观”之间的耦合路径。他指出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严重“西化”“表演化”“符号经济化”等问题,导致景观形式与乡村伦理、记忆与生活场域严重脱节。他指出乡村景观分为原生性的自然景观、记忆性的文化景观和全球景观社会当中的乡村伦理图式。在此框架下,他强调传统乡村中的“伦理图式”并非仅为吉祥装饰,而是一套带有示范性叙事功能的视觉体系,能够传递德行与幸福生活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他提出通过伦理图式与乡村景观的耦合,重塑乡村伦理秩序与情感共同体,以实现乡村景观的在地生长与精神复兴,走向新时代的乡村生活世界重建。
从民国乡建的“新的礼俗”到当代艺术乡建的“礼俗复归”

屈行甫发表演讲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屈行甫的演讲回溯了梁漱溟等民国学者的乡建理念,并与当代艺术乡建实践进行思想层面的比较。他指出,民国乡建偏向社会组织设计与制度构建,旨在通过乡农学校等组织机制重构社会结构,以“建设新礼俗”为重心,试图在文化失调的情况下建立情谊化的伦理共同体。而当代艺术乡建则更多立足于新时代文明复兴语境,通过艺术节庆、文化修复、礼俗复归与生活方式建构,实现乡村文化主体性的重塑,强调乡村作为民族精神家园的价值认知,体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中的文化担当。
探寻“阈限”:“展览空间”在乡村建设中的潜能与活力

刘姝曼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姝曼从历史与人类学视角探讨乡村美术馆在当代艺术乡建中的文化意义。她首先将“展”与“览”置于中国传统语境中,指出其源于神圣献仪与庄重观看的精神转化状态。进而回溯民国时期蔡元培、晏阳初、卢作孚、陈抱一等人推动美术下乡与乡村美育的设想,提出展览空间在乡建中承担公共教育与文化启蒙功能。她认为当今艺术乡建中的乡村美术馆应被理解为一种“阈限空间”,既介于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之间,又为多元主体提供创造、交流与情感生成的开放场域。其阈限性体现在场所的中间形态(旧建筑+现代设计)、展览机制的流动性及观者体验的生成性。她指出,乡村展览空间并非静态容器,而是由艺术实践不断激发的活态文化现场,具有生长性,能推动乡村成为城乡共生的公共文化节点。
民族学视角下的美育研究:以闻一多为例

兰娟娟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兰娟娟的发言以“民国美育思想”为主线,分三部分展开。首先,她指出民国美育研究背景根植于现代化进程中对国民精神塑造的需求,蔡元培强调“以美育代宗教”,主张通过培养集体性美感推动社会进步,并提出美育涵盖美丽与尊严,能够消弭人我界限,促进人格完善与世界观形成;鲁迅强调美术的社会启蒙与民族精神塑造,提出艺术具有保存文化、陶冶性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闻一多则强调要重视美育在学校教育上的作用,将美育视为推动文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闻一多认为节庆对人的心性和品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兰娟娟认为渠岩在许村、青田等地的艺术介入运动中,通过环境美化、民俗节庆重建、歌谣采集及公共艺术空间营造,体现了社会美育的功能,艺术乡建可以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可行的路径。
青年工作坊:传承与创新分论坛
当代艺术点亮乡村

陈文令发表演讲
艺术家陈文令分享了其参与乡村艺术实践“金谷溪岸”项目的过程与思考。项目源于艺术家对家乡村庄“千村一面、失去温度”的反思,以及对村中老人“无事可做、缺乏陪伴”的关切。他以母亲的日常需求为起点,打造具有情感记忆与公共属性的乡村公园,将远山形态转化为场景语言,将家族记忆融入空间结构,使劳动、庙宇、神像、农耕元素以“在地诗性”方式重构。过程中,他坚持就地取材、节俭创造,以堤岸、旧石柱、农具等村庄元素生成新的艺术风景。面对农村地区的现实壁垒,他通过情感沟通与公共价值诉求推动项目落地。陈文令强调“敬天爱人”、避免“过度干扰自然与人”,追求艺术让村庄重新与人心连接,使乡村成为可生活、可想象、可感情投射的场域。
壁画之后——看不见的故事

文那发表演讲
当代艺术家文那以自身十余年来的壁画及跨媒介创作经历为线索,讲述她如何在多次乡村与城市创作的际遇中,逐步找到与世界对话的艺术方法。她早年活跃于景德镇三宝等乡村艺术现场,随后受邀赴意大利、北京、福建等地进行壁画创作,并逐步意识到作品在她离开后仍会生成新的“看不见的故事”,形成跨时间与地理的文化连接。她强调公共艺术需与真实观众共鸣,并分享在成都创作中因观众反馈而调整图像叙事的经验,体现艺术在公共空间中需平衡个人表达与公共感知。其创作方法在泉州长达四年的“藏海厝”项目中达到完整呈现,她以闽南海洋文化、神明信仰与移民叙事为源,编织出多位神像的创世神话体系,通过雕塑、壁画与空间叙事构建出一个充满精神能量的神明世界。
胥江口造园记:公共艺术策展介入苏南乡镇工业遗产空间的活化实验

石玩玩发表演讲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家石玩玩以自身在苏州胥口镇“21号文化产业园”的公共艺术实践为核心案例,探讨艺术介入城乡结合部空间更新的路径与意义。他从传统艺术职业链的封闭循环出发,反思艺术与社会现实的脱节,转而通过驻地创作参与乡镇企业遗址的文化转型,将园区视为“当代造园”现场,强调艺术应重新生产空间与精神场域。项目邀请多位艺术家进行在地创作,并引入青年评论员机制,以促进作品与空间、社区的互动和自我反思。石玩玩重点讲解了“拓宽边界30公分”“一箭河”“迁徙之岛”等作品,通过在地创作和其他公共活动呈现出边界突破、异乡生活与公共感知之间的张力,使园区逐步从荒废空间转化为文化聚落。随着创意业态与共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园区实现经济自循环并成为地方文化节点。
身份生产中的乡创:乡村运营与青年角色演变

黄彬彬发表演讲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副主任黄彬彬以个人成长轨迹为主线,讲述青年如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实现情感连接、社会参与与身份转型。黄彬彬因导师向勇的引导,于大学时期参与四川白马镇毕城村的乡建实践,从“花田课堂”起步,通过艺术教育、神话舞剧创作等行动,推动留守儿童、美感教育与社区关系重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她与团队以墙绘、微景观与公共空间改造激活村庄环境,使青年创意与村民参与形成共情场域,并建立深厚的生活共同体。毕业后,她将经验复制至浙江湖州窑里村,提出“儿童友好村”定位,通过文化股份合作模式,引入年轻团队打造教育、文创、展览、节庆、餐饮等产业体系,实现村庄经济与社区文化双重复兴。在此过程中,她构建出可持续青年乡创机制,并推动村民增收与地方身份更新。
为传统赋能:艺术乡建视野下海南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实践

刘雯发表演讲
乡建工作者、海口非遗协会副会长刘雯讲述了自己十年来深耕非遗活化与文化市场化转译工作,以“非遗如何创造性转化”为核心命题,探索海南多元文化下的乡村非遗振兴路径。她以海南国家级非遗“椰雕”为例,她通过长期陪伴式策略历经四年开展全岛田野调查、数据库构建、文化馆建设、公共品牌打造、产业联盟组建、工艺标准制定及书籍出版,实现椰雕“生产性保护”与社区产业化转型。针对剪纸非遗,她采用“青年视角+潮流演绎”的快速爆发式打法,以“非遗潮秀”激发社会关注并推动审美更新。在古村更新方面,她运用“资源整合式”方法,以渔村荣山寮与三卿古村文化节为例,通过古村文化节激活社区参与与文化认同,引导经济循环与村民收益增长。
物性、人性、神性——蕉岭大地艺术季侧记

夏天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博士生夏天围绕其参与的“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展开。该艺术季在广东梅州市蕉岭县举办,艺术季的作品分布于蕉岭的山水、稻田与古墟之间,旨在以艺术赋能乡村,实现地域复兴。夏天以“艺术乡建逻辑”为框架,通过分析渠岩教授的作品“呼吸山房”,从物性、人性与神性三个维度阐释大地艺术创作实践:物性层面强调使用竹子、石头等在地材料,避免城市雕塑式的“空降”;人性层面主张通过参与式装置、公共空间构建社群连接,让艺术融入村民日常;神性层面追求精神栖居,以装置引发心灵共鸣,构建天地、人、神共处的文化意境。夏天强调,大地艺术不仅让艺术超越实用的层面,也为当地注入关乎生命归属与超越的精神内核。
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与在地实践——以韶关周前古村为例

居煜衡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博士生居煜衡围绕广东韶关始兴县周前古村的艺术实践展开,该村曾为空心村,人口流失、文化断层严重,后通过渠岩团队打造“周前艺术公社”,形成集民宿、美术馆、手工坊、书房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村文化平台。居煜衡以此为基础,通过从建筑遗存、节庆民俗、非遗技艺、历史人物、农产风味等在地文化基因出发,提出“情感延续、故事新生、土地馈赠”三大文创路径,她总结团队的文创思路,第一希望跟当地产业进行深度的链接;第二不想仅仅从文旅化的思路去做文创商店,它一定是跟当地村民有深度链接;第三文创商店不是一个点状的激活,一定是系统性的更新,之后走向文化共生。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后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搭建了乡村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的高端平台,不仅为高校搭建了跨领域、跨地域的对话桥梁,更推动了 “历史乡建经验” 与 “当代创新实践”的深度碰撞——既让民国乡建的思想智慧得到系统梳理与活化运用,也让艺术乡建的前沿案例实现成果共享与经验推广。
(图片和资料来源: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
